浙江永康应氏大宗祠
东晋时,汝南有应詹者,从晋元帝渡江而南,仕至镇南大将军,封观阳侯,其子应元,招为驸马,以功任御史大夫,后随父迁家于此。“此则南宗应氏之始。”后因族属繁衍,更村名为诸应。“宋有傅岩者,自大田徙仙居,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。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,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。”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,乃更村名为芝英。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。
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。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,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,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。
从明清至民国,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。多为二三进建筑。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,中下两进一般空着,作聚会之用。子孙住房遇有不幸,也可暂作居住。每个祠堂,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。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,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。
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、祭祀。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。祭祀异常隆重,祭品非常丰盛。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“接筹”。以“红筹”之多寡,把祭祖的“份子”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。各人“红筹”的多寡,和年龄、学历、功名的高低有关。
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,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。如果年满60岁,可加1份;年满70岁再加1份,逢十累加。如果初小毕业,可加1份;高小毕业,再加1份;初中毕业,又加1份,逢级累加。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“份子”。为了安排祭祀,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。其中一项,就是要匡计好“份子数”,搞好筹划。
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。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、辈分最长、年龄最大、最有权威的人组成。从明嘉靖年间开始,至1949年,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。
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。合族订有二十条《家规》,其标题为:建祠宇、守封茔、抚群从、事尊长、端心术、慎言语、养童蒙、行冠礼、议婚姻、严内外、谨称谓、崇节俭、治丧葬、时祭飨、贻世业、黜异端、厚宗?、驭群小、供赋役、殖资产。男女老幼,以此律己。若有违者,合族共讨。
诸如清明祭祀、划田资助学宫义学、纂修省志访核人物、议立社仓、筹建义庄、义会、开创义市、建立文会,创办学校、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、打更防盗等等事宜,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。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,大宗祠则采取“开大宗祠”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。开大宗祠时,总管事端坐于正堂,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,违者罚跪于堂前。
大宗祠裁决之案,县衙一般不再更改。由于这样,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,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。宋明而后,芝英人文蔚起。明代,有应仕濂独建县学,应尚道家设私塾,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。
至清代,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,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,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。由是文教兴隆,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,登进士者有应典、应廷育、应炜、应振绪、应德完、应济川、应凤仪等7人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,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。凡是应姓,学杂费全免。
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,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。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